信用经济,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大经济趋势。信用卡、P2P、支付宝等消费借贷工具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在个人信用越来越珍贵的今天,有的人却视其为敝履,随意失信,使自己的征信记录抹上无法消除的污点。

国家政策惩治失信被执行人,“老赖”限制诸多寸步难行
基于“老赖”横行对社会经济及国民素质的恶劣影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失信惩戒力度不断上升。2016年就曾发文对“老赖”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乘坐飞机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去年年末至今,国家更是陆续下发了多项惩治条例,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限制消费、限制出入境、公布个人信息等惩戒,情节严重者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譬如,有关部门与社会机构平台广泛合作、联合惩戒,如最高法和百度合作,曝光老赖个人信息;
最高法和高铁信息共享,使“老赖”无法购买高铁车票;
地方法院与电信部门合作,为“老赖”设置专属“彩铃”,督促其尽快履行法律义务。
合肥蜀山区人民法院为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震慑效果,在安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安检口的电子屏幕上不断翻动很多“老赖”照片和信息,40多名失信被执行人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执行标的等信息,被24小时滚动播放;
眉山市彭山区法院与当地电影院通力合作,每日40场电影放映前,集中曝光失信被执行人,“霸屏”15秒。
不仅如此,社会也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自发“压缩”老赖的生活环境。
山东潍坊市昌乐县昌乐二中的一则高中招生信息报名要求中明确规定:报名考生家长必须无失信记录。
可以说,国家对“失信人”的政策越来越严格,“老赖”在国家与社会合力围剿下将“无处躲藏”。
互金行业举措不断,阳光普照“老赖”无处遁形
但是,在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如此严苛的情况下,依然有些“老赖”心存侥幸,将“魔爪”伸向P2P平台,甚至有部分“老赖”在论坛恶意散播谣言期望平台倒闭,扰乱行业秩序的同时也造成了投资人的不安。有律师指出,P2P平台是信息撮合方,每一位出借人都与借款人直接建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即使P2P平台无法兑现、倒闭或被公安局刑事调查,对于所借的本金、合理范围的利息以及其他费用,借款人依然有义务按照借款合同向出借人偿还。
其实,互联网金融金融发展到今天,相关法律法规也日趋健全,而在互金领域防范惩戒“被失信人”,行业也早已有了对策:
比如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搭建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平台每月定期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报借款人的相关数据;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也与互金协会开展合作试点,以“共筑金融风险防线、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为共同目标开展紧密合作。
试点企业接入包含失信被执行人、裁判文书、执行悬赏公告等数据,切断失信被执行人互联网金融融资渠道;同时将涉诉信息中的审判流程节点纳入平台的风控模型,利用节点信息的及时性,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灵敏度和精准度,促进平台增强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此举将为互金平台配上“透视眼”,让“老赖”在互金领域寸步难行。
就在近日,在互金行业动荡的关键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更是纷纷召开座谈会,贯彻落实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和要求。会议明确指出,对于恶意逃废债等行为进一步加大打击,维护规范合同的存续效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司法协作、资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协会成员单位应提示金融消费者应遵循契约精神,依法履约,遵守合同对期限的规定,并加大金融法规知识普及教育,引导会员机构与投资人依法合规加强自身权益保护。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各行各业的“老赖”都会受到应有的处罚,而社会“守信人”则会迎来一个干净、健康的未来。